>  科技  >  正文

当知识不再是稀缺品,学校该扮演什么角色?

评论

  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演讲者:王欣 馒头商学院创始人,图片活动举办者拍摄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迁徙」。这是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他的书里提出的观点。

  马化腾认为,对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大家喜欢用颠覆这个词,但他形容这更像是一场迁徙,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们现在的人类正在从一个我们真实的、现实的星球往数字星球上迁移。

  在这个时代,70后、80后被称为数字时代的移民,95后、00后则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是1992年上的大学,那时候才第一次接触电脑,而我的女儿从生下来就会划iPad,六岁的她已经可以从App Store上下载游戏了,还玩的很不错。

  职场新挑战

  当下的媒介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是慢时代,现在是快时代;过去是科层时代,现在是扁平化时代;过去是理性化时代,现在是感性化时代……媒体在更新,人文在更新,时代对新职业、新职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的父辈们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同样的一份工作,比如我的父母是医生,他们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我们现在的情况呢?却不是这样。我做过程序员,做过产品经理,现在又成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做很多不一样的工作。

  最近我们开设了一门新媒体专业课,有很多传统4A广告公司的员工来上课。按理说,他们曾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佼佼者,为什么现在要来学新媒体呢?那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不看报了,也不看电视了,传统媒体遭受了互联网巨大的冲击。

  2

  再来说说产品经理,我们发现,从事这份工作的大学生来自五花八门的专业,有学英语的、学数学的、学新闻的,也有学心理的;还有从各个不同岗位转岗来做产品经理的,比如销售、技术、测试、营销、商务等等。

  所以,我们做新职业培训常常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们教些什么呢?现在的职场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公司越来越需要牛人,但牛人却越来越不需要公司了!

  以前人是为组织服务的,每个人都是企业里的一颗螺丝钉;而如今,一个人是非常自由的,他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去兼职做专车司机。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从组织中解放出来了。对于个人而言,创业、自由职业者慢慢会成为主流。

  相比较人而言,组织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过去的科层组织中,最上面是老总,中间有中层,底下是负责具体工作的员工。但如今你发现,公司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被我们称为「特种兵」的员工,他们既会搞研发,又会写代码,还能做设计,这些人将在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新变化

  人和组织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又有什么变化呢?现在,职场教育出现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提供非常超前沿的知识,一类是提供非常实在的技能,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求职中更胜一筹。同时,互联网教育在形式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依然不变的是社群化的学习方式。

  在我创办馒头商学院之前,我常常参与公司的大学生招聘,我对招人特别感兴趣。那时,公司实行「三堂会审」的制度,要求总监、人事、公司VP都要一起去大学里把关,以确保招来的学生水平高于公司的平均水平。

  2

  大概在2013、2014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产品经理、运营等岗位在互联网公司非常稀缺,但大学里却几乎没有设置对口的相关专业。虽然如今已经有大学开设了产品交互设计之类的专业,但当年这类学科真是少之又少。

  基本上再好的大学生去到企业,头一年都是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我觉得市场需求和大学供给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对我们创业者来说,这就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创办一所大学,帮助大学生去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场景下诞生的新岗位,帮助他们具备那些需要的新技能。

  同时,我也在思考,当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当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到的时候,学校在整个教育场景中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我对两个空间和场域的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北京的龙泉寺,一个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

  龙泉寺特别有意思,别的寺庙都是闭门修行的,只有龙泉寺是开门办寺,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都可以到龙泉寺去做一两天的短暂修行,而且它还有个特别可爱的小机器人,叫贤二。

  我想,寺院都可以办一个没有围墙的寺院,学校为何不能办一个开放的学校呢?

  我在2012年走访了斯坦福大学。去过这所大学的人都知道,她没有校门,也没有一个写着“斯坦福大学”的校牌。这所大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里的很多老师都有着三重身份,其一是学校里的老师,其二是一些创业公司的天使投资人,其三是一些大公司的高管。

  这三重身份在老师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结合。老师们可以把学校里学习研究的成果用到公司里去验证,接着又可以把验证过的结果提炼出理论带回课堂,和学生们分享。

  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办这样的学校?

  学习的目的

  在中国的古文里,「学」和「习」是这样写的,「学」字是有一个人在打卦,旁边一个人在看,「习」字上面是一个羽,下面是日,就是小鸟每天练习飞行的意思。

  2

  当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老师又承担什么作用呢?那个学习的「习」字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小鸟数飞(雏学数飞)叫「习」,我们学到还要做到呀,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知行合一”。

  英文里有一个关于教育的「ASK模型」,A代表Attitude(态度),S代表Skill(技能),K代表Knowledge(知识),我们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使得脑、心、手三者合一,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我们很多人是通过学习来逃避成长的。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在各个平台上能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我们真正能做到的却越来越少。当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就会变得非常焦虑。

  某种意义上,老师就是一个榜样的作用, 他用他的「知道」和「做到」来告诉你,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职业的探索

  我初入职场时的老板,是有「IT劳模」之称的雷军。虽然那时候公司非常小,但我们这群大学生每周三就聚在一起开读书会,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复盘,这对当时大家的成长是帮助巨大的。

  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要怎么选择未来的职业,很多时候都是听从父母。就像当初我的父母告诉我,要学一门手艺,我就选择了去学写代码、当工程师。

  但在我参加工作后,雷军找我谈过一次话,改变了我的看法。他问我是不是可以尝试做产品经理?当时我对产品经理一无所知,很坚定地说不行,我要做工程师,我要挑战技术的高难度。

  雷军当场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写代码的时候,有写诗一样的感觉吗?我说,没有。他说,那你就转岗吧。当你特别喜欢和擅长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心流,只有这时候,你的职业和你才得到了完整的统一。

  所以,我们有时对职业迷茫,可能是源自我们缺乏一个对职业的探索机会。

  一个大实验

  当初创办馒头商学院的时候,我们起了「Mentor(导师)」这个词,是希望把职场中那些有过实战经验的人请过来,让他来讲课。所以,我们做「馒头」,更像是在做一个大实验。

  在我们心目中,颠覆大学教育的未必是一所更好的大学,而是一种说不太清楚的东西,它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教育的结构,让更多更高质量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又想:

  可不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老师?可不可以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可不可以突破商学院的围墙,让上不起商学院的人也可以上得起?

  可不可以学以致用,把学费赚回来,甚至上学也能赚钱?

  可不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让边远地区的人同样可以接受教育?

  还有,学习一定要在课堂上吗?读书、旅游、交谈算不算?

  我在想,「造就」本身也是这么一个大讲台,也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学习。

  有一天,我的女儿问我,什么叫做教育?

  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古典老师(☞如此努力的你,为什么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找到了答案。他告诉我,「education(教育)」这个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edu是管道,是引出来的意思。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企业或者是国家的螺丝钉,而是要把他内心里那个美好的东西给引导出来。

  听完这句话,我非常的感动。

  我觉得教育就是这样的,不是灌输,而是点亮,把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引导出来,让Ta最终成长为Ta自己的样子。

责编:qsdsq 


中华经济发展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Copyright © 2018-2020 中华经济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07488号

经济发展协会联盟成员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