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从偏远校铃声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2018-12-28 16:50:23 来源:蒲公英评论 作者:

  一阵舒缓的乐曲,伴随着“老师,辛苦了”的语音提示,大家知道下课了。铃声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报时以外,同时还具有传承文明、提示安全、烘托气氛等多种功能。但在30多年前,学校的铃声不但声音单调枯燥,而且费时费力,有时甚至还令人厌烦。

  1982年,我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第一次听到了不同于大学也不同于小学的学校铃声。我读小学是在一所偏远的村校,学校只有三个班,几十个学生,上下课都是老师摇铃,一个类似于古钟的小铃铛。而我到的这所中学,用的既不是大学的电铃(因为当时学校还没有通电,照明主要是学校用柴油机发电),也不是小学的摇铃,而是敲钟,把一个汽车轮胎的铁毂,用一根粗铁丝吊在一棵树上,安排专人拿着一根半米长的铁棍负责敲钟。

  学校敲钟的黄老伯,五十多岁,除了敲钟外,还负责开关学校的大门。为了按时敲钟,学校还专门为黄老伯配了一个闹钟。但黄老伯不会调闹铃,起床的时间完全由黄老伯的生物钟来掌握。这样,偶尔就会出现不是敲钟早了,就是敲钟晚了的情况。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白花花的,黄老伯以为天亮了,五点半看成了六点半,提前一个小时敲了钟。待大家起床发现时,睡意已全消了。为此,校长狠狠地批评了黄老伯一顿。自此以后,黄老伯学会了调闹钟,再也没有出现过提前或者延后敲起床铃的事。

  黄老伯敲钟,不是胡乱地敲一通,而是很有节奏感。常常是“当、当、当当、当当当”,两短一长,最后连敲三下,往复三次,在最后一锤下去后,立即用双手捧住铁毂,让其声音立即停止,干净利落。如果不是这种节奏,大家知道一定不是黄老伯在敲钟。后来,学校装了电铃,人们还是很想念这种有节奏的钟声。

  敲钟责任最大的时候是每次重大考试。那时,整个江南片区的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招生考试考场设在我们学校,由于没有电铃,靠敲钟发号施令,学校还要专门安排一名中层干部负责指导敲钟,以免发生意外。

  1990年,学校通了电,在教学楼、操场、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四个地方安了电铃。电铃声尖利刺耳,远没有原来的敲钟声悠扬。电铃使用一周后,住在教师宿舍的教师首先提出了意见,要求学校取消安装在教师宿舍的电铃,否则无法备课和批改作业(那时还没有教师办公室,教师备课和批改作业都是在寝室)。学校还算通情达理,很快就取消了安装在教师宿舍的电铃,但同时要求老师自己把握好上课时间,没有手表的一定要买个闹钟,不要因此而影响上课。

  安了电铃后,黄老伯的工作就松活多了,尤其是冬天的早晨,他再也不用一大早就起床,一次一次地到外面冒着凛冽的寒风去敲钟了,只要在寝室里一关闸阀,电铃就自动打铃,对此,黄老伯感到非常满足,多次要求学校给他增加工作。

  1995年,一个浙江苍南的商人,来学校推销自动打铃器,这个交直流两用的电子设备,只要把学校的作息时间设置好,就自动打铃,完全不用人照看。学校看到黄老伯年龄也大了,就花了几百元买了个自动打铃器,这是当时学校添置的第一个现代化教学设备。从此,学校就彻底告别了人工打铃时代。

  本世纪初,音乐铃声兴起,学校结束了电铃时代。如今,不仅各个学校的铃声不相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时段铃声也不相同。铃声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校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作者:黄文辉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