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旅行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姿态

2019-02-27 15:45:53 来源:蒲公英评论 作者:

  现在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其实古人早就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甚至还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虽然这“行万里路”并非等同于旅行,但旅行乃题中之意则毫无疑义。

  旅行对有的人来说,其意义可能仅仅停留在游玩上,游山玩水,探奇访胜,自然也是其乐无穷,算是人生一大美事。但对教师而言,如果认识仅到这个层次,则未免肤浅了一点。不然,人们把旅行和读书放到一起,且不太显牵强?

  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些热衷于旅行的教师,大都是特别优秀的教师,无论是才华、能力还是品质,均属上乘,以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也都领先于同行。到底是因为他们优秀才热爱旅行,还是旅行成就了他们的优秀?我以为两者兼而有之,但更倾向于后者。在我看来,旅行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旅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沧海桑田,演示着多少自然规律;古砖残瓦,遗存了多少历史标本;风土人情,蕴含着多少文化基因。大到山高水长,小到落花细雨,大千世界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着取之不尽的知识和用之不竭的智慧。有一种学习就叫游学,类似于现在中小学校提倡的研学旅行。在游中学习,在旅行中学习,这是与教室里的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学习方式,按标准的说法,应该称为体验式学习。在这里,旅行只是载体,是手段,是方式,学习才是目的所在。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旅行,当然不可能总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旅行所固有的学习功能,对任何旅行者都肯定会发挥作用。教师职业本就是一个学习型职业,以教师的职业习惯,在旅行中收获学习成果,更容易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旅行的过程就是磨练的过程。辛苦并快乐着,这是人们对旅行的共同感受。这就说明,旅行并非百分百的都是享受,其中的艰辛,甚至于危险,都是必须经历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研究和传播治国安邦理念,一路上历尽了磨难,有时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这些大家,也都是在“行万里路”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有了重大发现,写出了宏伟巨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通过吃苦和拼搏换来的。旅行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磨练意志,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教师从事的是一个辛苦加清苦的职业,比之他人更需要旅行这种高品质的锻造。

  旅行的过程就是升华的过程。旅行真正意义上的享受,来自于对美的追寻和觉悟。山山水水,亭亭阁阁,花花草草,蜂蜂蝶蝶,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皆如诗如画般呈现在行者的面前,激荡着行者的心灵。美让人产生爱,爱让人的灵魂升华。人类之所以热爱生命、珍爱和平,都源于美的洗礼。哪怕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人们也会始终抱有对于美和爱的憧憬。诗人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句话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教育家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所做的,就是诗人做的、美学家做的、哲学家做的。旅行就是在美、爱和真的世界里徜徉,这正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境界。

  旅行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旅行的姿态就是成长的姿态,旅行理应成为教师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教师要带着责任旅行。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教育大计,教师先行。教师旅行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也有益于教育的生长,因此,教师旅行的意义超越了个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教育的新增长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教师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自身旅行,增强旅行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教师要带着任务旅行。既然教师旅行不是一种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教育行为,那么,教师旅行就要上升到职业的角度来打理,就像上好每一节课一样,精心设计每一次旅行。每一次旅行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并通过努力,顺利达成。即使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能漫无目的,随便转一圈,在朋友圈里发几张美照就算了事。

  教师要带着灵魂旅行。有责任有任务的旅行,肯定有别于一般人的旅行,不仅身体要在路上,灵魂也要在路上。身体的旅行只是一种简单的运动,灵魂的旅行才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质变。有人说,“不带着灵魂的旅行,行走万里也不过是个邮差”。因此,教师在旅行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仅用眼睛拍摄,还要用心灵阅读,用灵魂审视,努力进入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层地带,让旅行真正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求索。

  教师要带着学生旅行。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教育部等11部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意见》精神,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进入社会的大课堂,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培养具有现代素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作者:孙光友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