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正文

“制香”村最后的匠人

评论

制香师傅越来越少,包香工多为七旬以上老人

和料、制作、运输都是一人,几十年来老顾独自工作

记者 王亭川

中国江苏网10月21日讯  制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工艺,香在人们祈福、祭祀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喜欢通过燃香这一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心灵寄托。曾经的制香全部依靠手工,如今也加入了机械设备。张家港凤凰镇石龙村曾经是当地“制香”村,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制香人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了,今年66岁的顾进法就是坚守至今的少数“制香工匠”。

走进凤凰镇石龙村的一处制香工坊,这里和外面的世界全然不同,如果没有人活动的话,似乎是一间久未打扫的老屋。顾进法一个人在屋内忙碌着,屋内香粉漫天,窗台上和机器上都是厚厚的粉末,从配料、压制到晾晒,制香全部工序都由老顾一人独自完成。从三十多年前由木工转为制香工匠,老顾一直在这个行业坚守着。

制香多半在凌晨进行,这样趁着早晨的阳光,可以在午前完成晾晒。老顾年轻时候,整个村子几乎家家制香,那时候的原料都是手工制作,一般用树皮磨成粉末,加上香泥、染料混合,再压制而成。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节奏,老顾自己制作了一台压制线香的机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制香的工作清苦而辛劳,时刻得忍受粉尘的困扰。

老顾如今日产一百二十斤香,收入约百元。“这个行业的收入微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先后改行了。”老顾主要供货的场所是常熟的一家寺庙,晒制完毕包装以后,老顾会亲自骑电动车送过去。如今制香人已经不多了,而更加难找的就是包装工人。在凤凰镇西参村一户人家,几位老太太在屋内娴熟地包装香束。这些老太太中年纪最小的也已年过七旬,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包香这个工序收入微薄,大约每天在二十元左右,因此即便是中年人也已经不愿意做了,老太太们多半也是借着工作机会相互聊聊天,倒也乐在其中。

上午十一点,忙碌的老顾终于有机会坐下来抽根烟休息一下。陈旧的藤椅和布满香粉的作坊,让人感受到一丝老手艺人坚守的悲凉。在机器大工业的浪潮下,纯手工的坚守已经不易。现在做香已经基本不赚钱了。粉尘和微薄的收入,这样的行业现在已经基本找不到年轻人传承了,这让老顾这位制香老人感到一丝无奈。

责编:sq 


中华经济发展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Copyright © 2018-2020 中华经济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07488号

经济发展协会联盟成员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