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科技日历|70年前的今天,民航业迈入“喷气时代”

评论

  喷气

  1949年7月27日,英国二战王牌飞行员约翰·康宁厄姆坐在飞机驾驶舱内,向前推动了驾驶杆。飞机2侧机翼各相连安装着2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同时先后喷发出火焰,发出震耳的轰鸣,将飞机缓缓向前推进。几分钟后,飞机飞上了天空。

  喷气式飞机在当时并不罕见,但这架飞机不同——它是一架客机。在此之前,喷气式飞机一直作军事用途,而它成为了全球第1架喷气式客机,这就是德·哈维兰公司的“彗星”客机。

  德·哈维兰公司是一家英国飞机、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由飞机设计领域的著名人物德·哈维兰创办。

  德·哈维兰在飞机设计领域成绩斐然,一战期间,他研制的DH-2和DH-4飞机得到了广泛使用,美国政府前后共订购了5000架DH-4,作为邮政机和旅客机;二战期间,他又成功研发了堪称英国空军王牌的蚊式战斗机,还因此被封为爵士。

  战后,德·哈维兰将目光转向民用运输机。由于深陷欧洲战局,英国民用运输机的发展完全处于停滞状态。为了重现日不落帝国的威望,英国希望在这个领域能领先世界。而喷气时代的到来给了他们机会——美国在螺旋桨客机上积累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

  德·哈维兰很早就看清了趋势,并专注于喷气式客机的研发。不过,他们一开始的方案非常激进。在1945年夏季派人参与对德国梅塞施米特公司设计人员的审讯工作后,德·哈维兰获取了大量关于德国在后掠翼研究方面的宝贵信息,于是他们提出,要采用无尾布局。

  由于设计理念过于先进,当时的飞控无法控制取消尾翼带来的变化,因此在1946年初,德·哈维兰放弃了无尾布局,重新启用带传统尾翼和方向舵的常规布局,该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彗星”喷气客机。

  在经过数年研制后,该机于1949年首飞,1952年投入商业运营,并在全世界引发了轰动。

  光从外观看,这架飞机和几年前出现的一些客机仿佛就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铝制机身呈现漂亮的流线外型,像镜面一样闪闪发光;机翼修长后掠;4台喷气发动机嵌入后掠式机翼,和机身融为一体。

  这架飞机还装配了矩形的大窗户,特意留给乘客欣赏外面风景,因为这架飞机将会飞到前所未有的12000米高度,高到可以鸟瞰地球任一位置的风景。

  其12000米的飞行高度和800公里的时速冠绝全球,比其他最快的民航客机快2倍。

  这种飞机的研发,使英国成为航空界的翘楚。也因当时二战的结束,兴起欧洲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旅游风气,“彗星”型客机也在当时大放异彩。

  遗憾的是,科技的进步有时候会过于超前。相较于这架飞机在气动设计方面的超前水平,人们对材料学的设计慢了一步。彗星”客机在1953年和1954年发生的3次空难,使得对“彗星”客机抱有乐观的想法都化为噩梦。

  为了弥补飞行高度带来的客舱缺氧问题,“彗星”引入了增压客舱,以模拟低海拔的大气压力。但在当时,人们对这种技术可能带给飞机机体的影响还并不太了解,因此沿用了此前民航客机普遍使用的方形舷窗设计。

  接着,在一次次伴随起飞和降落的增压、减压过程中,“彗星”的机体出现了金属疲劳现象。

  就像椭圆的鸡蛋不易被直接捏碎而方形的纸盒容易被捏扁一样,“彗星”方形的舷窗窗框,在金属疲劳之后成为薄弱环节,导致飞机发生空中解体事故。

  在1954年的4个月时间里,“彗星”客机在意大利海岸2次坠毁,调查证明,坠机元凶是金属疲劳。1954年1月10日,英国海外航空BOAC,一架由新加坡飞往伦敦的“彗星”客机坠毁,机上29人全部遇难。后续试验证明,坠毁原因同样是舷窗的拐角出现疲劳裂纹,导致窗户爆裂。

  从那之后,金属疲劳现象引起了人们重视,随着飞机越飞越快、越飞越高,舷窗原来越圆,最后变成今天的椭圆形。

  很快,“彗星”的优点被其他航空公司效仿,它的缺陷则被规避,最成功的改进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1954年7月,第一架喷气式波音客机——波音707诞生,并首飞成功。英国航空业却再也没有恢复至“彗星”客机事故之前的辉煌。

责编:qsds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华经济发展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版权申明|Copyright © 2018-2020 中华经济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11151号

经济发展协会联盟成员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